首页

国产女王调奴免费区

时间:2025-05-24 08:00:21 作者:“中华文明的独特之处是其强大韧性” 浏览量:17022

  文 羊城晚报记者 李旭

  本届航展上,探月工程四期取得的最新成果备受关注。作为我国探月工程四期重要组成部分,今年6月25日,嫦娥六号从月背“挖土”归来,该任务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复杂的深空探测任务。航展现场,嫦娥六号任务取回的月背样品首次向国内公众展出,嫦娥六号着陆上升组合体1:1模型、鹊桥二号中继星1:3模型等也在航天科技展区精彩亮相,让“嫦娥揽月”与“南海明珠”交相璀璨。

  地月之间搭“鹊桥”

  月球背面,有着从地球上观测不到的神秘,更有着“不在服务区”的烦恼。怎么办?必须建立相应的数据中继通信链路,让嫦娥六号与地球保持正常的通信。这一重任落在今年3月率先发射的鹊桥二号中继星上。

  航展现场展出了鹊桥二号中继星模型。目前,鹊桥二号正在轨工作,它是探月四期的“总开关”。在成功服务嫦娥六号任务后,它还将继续为嫦娥四号和后续的嫦娥七号、嫦娥八号,以及未来国际月球科研站等任务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和此前为嫦娥四号量身打造的鹊桥中继星不同,鹊桥二号将会成为探月任务的“多面手”,能为嫦娥六号、嫦娥七号、嫦娥八号在内的十几个不同探测器提供服务,这也对鹊桥二号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这些需求,鹊桥二号可实现在轨重构,也就是能够远程对卫星软件进行升级,就和手机刷机、更新系统差不多。

  除了可以服务更多的航天器,鹊桥二号的工作效率也比鹊桥中继星大大提高,相当于一秒钟就能传输一部电影。能够实现如此高速率通信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鹊桥二号现所在任务轨道离月球最远只有大约1.6万公里,比服务嫦娥四号任务的鹊桥中继星的9万公里近了好几倍。这条轨道还能让它每天为嫦娥六号提供超过21小时的中继通信覆盖时间,更好地为探月工程服务。

  月背取壤入华夏

  航展上,嫦娥六号任务带回的月背“土特产”与公众见面。携带月壤样品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及降落伞实物、月壤采集密封罐、嫦娥六号在月面工作时的模型也同步展出。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次展出的嫦娥六号探测器着陆上升组合体1:1模型,与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时的工作状态一致。据介绍,该组合体实施了人类航天器第二次月球背面软着陆、第一次月球背面样品采集、第一次月球背面起飞上升等壮举,在完成采样任务时,恰好在月球背面留下了一个中国字图案,创下了中国人“执笔书写”的“最远纪录”。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展出嫦娥六号探测器着陆上升组合体等比模型,旨在展示中国航天的发展成就。嫦娥六号的成功也表明,航天科技是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领域,航天科技成就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科技能力的重要标志。

  据悉,嫦娥六号获取到的1935.3克月壤样品是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取得的第二份月球样品,也是人类取得的第一份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参展的月背月壤样品是首次亮相中国航展,也是首度在中国国内公开亮相。据中国国家航天局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助理黄勇介绍,本次中国航展上展出的月壤是嫦娥六号第一份公益样品,重约75毫克。经初步研究,嫦娥六号带回的月背样品中同时至少含有28亿年、39亿年、42亿年三期玄武岩样品,具有极大的科研价值。

  此外,作为嫦娥六号任务的核心设备之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研制的月壤密封封装装置,突破了金属挤压和低温弹性合金复合密封、特种铟银软金属制备等多项关键核心技术,能够将取得的样品与外界隔绝,地外天体样本返回地球时无污染无泄漏,确保样品保存完好“原汁原味”被带回地球。这座保护月壤样品的“金钟罩”也在本次航展上闪亮登场。 【编辑:王超】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报告:我国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11.36亿个

近年来,靖西市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探索“民族团结+文旅融合”融合发展,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浸润人心。

联播观察|创新是改革开放的生命

70多年前,云南普洱专区各民族代表立碑盟誓,郑重许下“一心一德,团结到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誓为建设平等自由幸福的大家庭而奋斗”的铮铮誓言。

促进中法人文“双向奔赴”,互联网如何架桥铺路?

2024中外职业男子篮球挑战赛在浙江舟山举行

喂完午饭,刘驰就开始给赵建庄做腿部按摩。可不到一会儿,食物出现倒流,堵塞了气管,刘驰赶紧清理痰液。刘驰告诉记者,健康照护师往往被认为是“护工”,负责日常起居看护,而一个合格的健康照护师既是健康评估师,又是护理员,还是营养师、心理疏导师。

科创“出题” 金融“答题”

在完善市场化激励机制的同时,注重加强对科技人才的价值观培育。使科技人才更加深刻认识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引导科技人才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和责任。鼓励广大科技人才继承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树立科技报国的远大志向。通过多种方式增强全社会对科技工作和科技创新的价值认可,对在自主创新关键领域做出重要成绩的基础研究人才、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对研发大国重器和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难题的科研团队进行表彰和宣传,增强科技工作者的事业心、成就感和荣誉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事业。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